§8.5 孩子为什么一觉醒来,忘记了所有跟学习有关的事? —— 引导孩子学会直面困境和压力

/心理困扰/

方华是个13岁的初一男孩,长得高高大大的。可是,那天他忽然得了一种奇怪的病,把全家人都吓坏了。

那是方华刚到中学后不久的一天早晨,父母说该准备上学了,方华却愣愣地问:“上学?上学干什么?”父母以为他在说梦话:“这孩子,没睡醒吗?怎么净说梦话,快起来吧,整理好书包,要不上学就晚了。”方华还是愣愣地问:“什么书包?我哪里有书包?书包是什么?”

这时,父母才发现孩子已经醒过来了,但好像脑子出问题了,说什么都不知道了,什么都想不起来了。不过,随后父母就发现,方华忘记的都是学习上的事:忘记了自己是中学生,忘记了自己的学校,忘记了同学,忘记了老师,等等。

这下可把父母给吓坏了。父母赶紧把方华送到了医院,看了脑内科,又看了神经科,都没有检查出大脑有什么问题。这让方华的父母心里更没底了,孩子到底是怎么了?

经过进一步的沟通,我了解到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方华没有上过幼儿园,他从小是奶奶带大的,奶奶十分疼爱这个家族中唯一的孙子。父母对他也是百般呵护,方华都上初中了父母还把他当小孩子一样照顾。

从方华上学的那天起,全家人就对方华抱有很高的期望,“好好念书,上个好大学”几乎成了父母的口头禅。可是,父母的期望越高,方华越是出问题。他开始隔三岔五地生病。方华上三年级的时候,就因为经常生病开始不上学了。六年级的时候,方华的症状更严重了。特别是每到考试之前他总要生病,不是头疼,就是胸闷,再不就是肠胃不好,后来干脆是浑身难受。每次生病,医生都没检查出什么问题。更让人莫名其妙的是,他只要一回家就没事了。就因为方华总是生病,父母已经不敢再说“考个好大学”了,但是心里还是惦记着。

转眼,方华上中学了。第一次月考之后,老师找家长谈话,说方华有进步,希望家长配合督促孩子,让孩子争取考个好高中。父母听了非常高兴,回家后急不可耐地就和方华谈,铆足了劲给方华加油。方华也表示一定要好好学习,到期中考试时一定要拿个好名次。

偏偏在这个时候,学校里出现了猪流感,学校每天要监测学生的体温。方华因为体温总是偏高,一个月没能进校门。后来,虽然传染病流行期过去了,学校不再检测体温了,可是,方华却再次因为经常生病而不能去上学了。他一直在家里学习,由父母帮他辅导,或请老师来家里辅导。

可是,就要期中考试了,总不上学怎么行?这一天晚饭后,全家人一起给方华施压,中心思想就一个,不能不上学了。方华感到再也找不到退路了,终于表示第二天去上学,说完就到自己的房间去整理书包和学习用具。可是,方华刚开始整理书包就晕倒了。爸爸妈妈赶紧把方华搀扶起来送去医院,大夫看了看说没什么事儿。家人把他带回家先让他睡下来。让人万万没想到的是,第二天早晨,方华起床后就出现了开头那吓人的一幕。

/心理解析/

至此可以诊断,方华得了心因性失忆症。

心因性失忆症是一种选择性的反常遗忘现象,是由于心理压力或精神创伤而产生的选择性失忆。具体说来,心因性失忆症的特征主要有三点。第一,原因是心理性的。患者虽丧失了对过去经验的记忆,但并无生理上的症状,失忆现象是由心理原因引起的。第二,内容是选择性的。与因车祸而丧失记忆不同,心因性失忆往往是有选择性的遗忘,比如,只忘记了某一方面的事情,或只忘记了某一时段的事情。第三,发展是阶段性的。心因性失忆都是阶段性的,持续的时间从一两天到几个月,过了这个阶段通常都能自然恢复正常。

方华的症状是典型的心因性失忆症。首先,选择性是显而易见的,他只遗忘了学习方面的事情。其次,阶段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来访的时候,方华已经有所好转了。最后,心理性的诱因更是显而易见的。方华心因性失忆的直接结果就是躲过了入学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试,而且每天都可以不上学、不写作业。一句话,不用面对学习的压力了。

人在无法承受某些打击或压力的时候,就会采取一些保护措施,来进行自我心理防卫。心因性失忆症,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心理防卫机制,既是一种自我逃避,也是一种自我保护。可以说,心因性失忆,与其说是想不起来,不如说是不愿想起来。

具体说来,心因性失忆症的心理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生活压力较大。这个压力可能是持续性的,比如学业或事业上的压力;也可能是突发性的,比如家庭突发重大变故。二是当事人具有某些人格障碍。有某些人格障碍的人容易出现心因性失忆,比如具有表演型人格、退行型人格、回避型人格的人更容易患心因性失忆症。三是心理素质较差。这样的人心理脆弱,自我防御体系的阈值较低,难以承受心理压力和精神打击,遇到困境时就容易得心因性失忆症。

就方华的情况来说,他从上小学起就开始经常生病,这就属于躯体化现象。所谓躯体化现象,就是人在遇到难以面对的生活困境时,在潜意识里会把心理压力转换成某种躯体症状。躯体化现象实际上就是一种心因性反应,是心病跑到了身体上。

三年级是一个特殊的转折期,六年级又面临着毕业和升学,都是学生心理压力相对较大的时期。因此,常常有学生在这个时候逃进病里来避难。这也是方华在三年级和六年级时,躯体化现象比较严重的原因。方华也确实通过生病而成功地避难了——逃避了上学和考试。

但是,上了初中后,方华却不能通过生病来成功地避难了——尽管他病休在家,全家人仍共同敦促要求他去上学。这让方华感到自己无路可走了。怎么办?只有一条路了,那就是变傻,就是什么都不知道了。于是,方华逃进了心因性失忆症里。因为失忆可以更好地逃避困境,更好地避难。这样说来,心因性失忆症就成了他最后的心灵避难所。平时人们说,“眼不见心不烦”,心因性失忆却是连“心”都“不见”了,心里什么都不知道了。于是,方华又一次成功避难,完全没有了烦恼,不用再去面对学习和考试的压力了。

面对压力时,我们都想寻找避难所,都难免想逃进病里。但是,一直逃到心因性失忆症里,确实是不多见的。方华为什么会这样呢?从方华及家人的叙述中我们可以得知,病根在方华家庭教育的失误上。一方面是爱,爱护过头;一方面是压,压力过大。爱护过头导致的结果,是孩子形成退缩、回避等人格障碍。这些人格障碍在学习和生活中的表现就是见困难就怕、就躲、就逃。压力过大导致的结果,是让孩子无法面对学习及生活的困境。于是,越是怕越是感到困难,越是感到困难越是怕,就越是想逃。先逃到病里,逃到病里也不行了,只好逃到心因性失忆症里了。

/心理对策/

我们已经知道,患心因性失忆症的人通常能够自己康复,一般不需要特别的医学治疗,或者说,医学治疗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心病还需心药医,想要尽快康复还是需要当事人和家人进行适当的心理调节。

一是减轻现实压力。如果现实压力有所减轻,当事人适应能力有所提高,生活环境有所转换,心因性失忆症往往可以有所缓解,甚至会完全康复。所以,要先了解当事人的心理压力所在,帮助当事人减压。其中,心理疏导、心理宣泄、转换环境、提高能力,都有心理减压的作用。一般来说,压力缓解,症状就会缓解。

二是增强心理素质。压力总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更重要的是增强心理素质,学会直面生活,从容应对压力。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加强心理辅导,提高心理素质,重塑良好人格。在孩子出现症状后,家长更需要做好心理支持和心理疏导工作,孩子一旦可以直面现实问题了,失去的记忆也就可以恢复了。

三是利用事件重演找回记忆。所谓事件重演,就是重现当初给孩子造成精神创伤的情境,这样会激活相关的记忆内容。比如,一个偶发刺激恰好与当初的情境相关联,就可能激活相关记忆。必要的时候,可以求助专业人员进行引导,还可以采取催眠疗法来帮助其恢复记忆。

针对方华的情况,我们应该主要从前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帮助他减轻压力。为此,我和他做了较多的沟通,给予他足够的心理支持,帮助他缓解了压力。同时,家长与老师协商,暂时免除了他的作业,允许他暂时不参加考试。在这个过程中,方华的记忆逐渐恢复了正常。其间,父母还带他去专科医院接受了催眠治疗。

第二,帮助他学会直面生活。家庭教育要着力于重新塑造孩子的人格,促进孩子人格的成熟,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只有人格成熟了,孩子才能学会正确面对学习压力,也就不用再逃到心因性失忆中避难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方华的父母也表示要积极合作,不再给孩子过度的爱护和过大的压力。

不久,好消息终于传来,方华的记忆已经完全恢复,他开始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