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套 掌控人生三十六计——君子悟本而道自生(2)

得失相伴,如果你一门心思地与“失”较劲,就不会看到问题的另一面。你必须从“失”中看到将来有所得,没有这种新的转换视角,你就会无法从苦痛中摆脱出来。

要克服危机,绝对不能慌乱,因为乱军中惟有能稳住阵脚的人可以取胜。遇到困境无法突破时,你要告诉自己:“这次一定照样可以克服!”

抓到用力点,一鼓作气就可度过难关;胡乱用力、挣扎,只会原地踏步,无法突围得胜。

一个人在怒火、欲火中烧时,情绪极度高昂,若能在此时自我反省,知道自己是错误的,就能使阻挡人修行的魔性退去,而使真心显现出来!有人把忿怒和欲望,比喻为一团火。所谓:“欲心甚于猛火”一语,意思是说,当怒、欲炽烈时,无法以理智来克服,所以,明知那是错误的,还是会不由自主地做出来!这时应该醒悟:是自己的心,让我产生怒欲,而予以抑止,即能回复到本心,而使邪恶离去!“猛省”就是急促地反省。

有一个著名人士说:“不要为打翻了的牛奶而哭泣。”我们知道这句话很普通,也可以算是陈旧的老生常谈。可是像这样的老生常谈,却包含有多少年来所积聚的智慧,这是人类经验的总结,是世世代代传下来的。如果你能读尽各个时代很多伟大学者所写的有关忧虑的书,你也不会看到比“船到桥头自然直”和“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更基本也更有用的老生常谈了。只要你能应用这两句老话,不轻蔑它们,你就根本用不到这本书了。然而,如果不加以应用,知识就不是力量。我们的目的并不在于告诉你什么新的东西,我们的目的是要提醒你那些你已经知道的事;是要鼓励你,让你把已经学到的那些加以应用。

照着莎士比亚的话做:“聪明的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悲伤,却会很高兴地去找办法来弥补他们的创伤。”

当我们读历史和传记,并观察一般人如何对待艰苦的环境时,我们一直既觉得吃惊,又羡慕那些能够把他们的忧虑和不幸忘掉并继续过快乐生活的人。

为什么要浪费眼泪呢?当然,犯了过错和疏忽都是我们的不对,可是又怎么样呢?谁没有犯过错?就连拿破仑,在他所有重要战役中也输过三分之一。也许我们的平均记录并不会超过拿破仑。谁知道呢?

何况即使动用所有国王的人马,也不能把过去挽回。所以请记住:

面对危机,先稳定心情再说,相信“得失皆为人生之常”的道理。这样一种角度,很可能会让你柳暗花明。

其实,对于南怀瑾先生来说,耕耘本身就是收获,因为他可以享受到耕耘过程的快乐。这一点,任何—个人都可以做到。有一定人生经验的人,常常会发现,在大多数时候,人生中的快乐来自于过程,而并非结果。泰戈尔的诗句“天空没有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就是最好的诠释。因此,全力以赴地追求过程的精彩,你收获的终将会是快乐。当然,耕耘的过程并不简单,需要你投注一定的精力与心血。

国学话谋略:

无论你是当演员,创作电视片,打棒球,还是组建自己的乐队或当喜剧明星,要想获得成功,都必须明白一个要紧的道理,你在为自己定下成功的目标以后要立即开始行动,并且锲而不舍。

做事抓“关键”

杜甫《前出塞》诗之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意思是指作战要先抓主要敌手。也比喻做事首先要抓关键。

多与少,繁与精是每个人做事时常遇到的问题。怎样换一个角度,掌握其要呢?遇到任何事情,都要有从主要问题人手的习惯,即从关键处下手,避开细枝末节,这样才能事半功倍。成大事者要善于做这样变换的高手。

南怀瑾不但擅长文化方面的事,对于投资也有一定才能。比如他对股票的涨跌趋势把握得相当准。有一次,会见客人时,他对在场的人顺口说道:“我看香港的股市跌到谷底了,谁要买股票,这可是时候。”那时香港股市为四千多点,大家认为还会再跌,所以听进去这句话的人不多。倒是有一位第一次来拜见他的客人,回去后就真的买了不少股票,结果他赚了。

还有一次,在谈到上海时,他建议在场的学生去上海浦东投资发展。但是大家认为还是广东比较有发展,都没有听进去。不久之后,上海浦东果然开始开发,土地价钱上升不知多少倍。他的学生就这样错过了这次好机会。

如果他把精力投注在赚钱上的话,有人说,他也会成功的。虽然他初到台湾时,经营失败了,但那是因战乱而造成的意外事件,不能以常理论。不过,赚钱不是他的主要目标,他不愿把精力放在赚钱方面,只是有机会时偶尔为之。文化才是他的中心,是他人生的关键任务。

处于很复杂的世间,“批大郤,导大窾”,处理大关键,把握大要点,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头脑,保持着自己的初心,像这把刀刚出炉一样,不硬砍,不硬剁,不硬来,那么可以永远使生命健康,永远使生命青春。

在这里要告诉你的,就是办事情要抓关键,要找出人生中最重要的花草,全力去栽培。而且播种、灌溉、除草,每个关节都不能忽略,也就是将人生的圆满建立在“重要性”的观念架构上。每周只需花费30分钟,你就能得到数倍的效果。而且不管你目前的生活品质如何,运用以下方法就能立竿见影。

我们的建议另有一层裨益,是让你将办事要抓关键的计划融人日常生活中。在实现的过程中,你将更信守承诺,也更能以均衡、合乎自然原则的方法把最重要的事列为当务之急。

投入的心力愈多,效果愈明显。你不妨利用我们设计的计划表来安排下周的生活。

这个计划表与一般表不同的地方是以周为单位,而非以天为单位。以周为单位,我们会有更宽广的视野。拉远了镜头,我们才能“见山不是山”,才能以相对重要而关键的观点来评论每日的生活。

当你开始为下周生活做安排时,第一步应探讨你整个生命中最需要办的关键的事情是什么?你的人生意义何在?要想得到答案,你必须先对下面问题有明确的回答:

第一,什么是最重要的事?

第二,你的人生意义何在?

第三,你希望成为什么或完成什么?

很多人会把答案写下来,作为个人的信念或使命。其中包含的不只是你对生命的期望,也透露出这期望背后的原则。你对上述问题一定要有清楚的答案,因为你的目标、每一次抉择、观念架构、时间安排,一切一切都会受到影响。

如果现在你还没有明确的个人信念,不妨通过下面的方法获知究竟什么事情对你是最关键的:

(1)列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四件事。

(2)想想你有什么长期目标?

(3)想想看,人生中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什么?

(4)想想看,你最希望有什么贡献?

(5)重新思索你最希望得到的感受是什么,是和平、信心,快乐、意义,还是有所贡献?

(6)假设你只有六个月的寿命,想想看,这个星期你要做些什么?

好好思索下面问题,你就能了解办事情要抓关键的重要性:

(7)假如你对自己的原则、价值观、终极目标有清楚的认识,这对你如何安排时间有什么影响?

(8)如果你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你对生命会有什么不同的看法?

(9)如果你把人生的意义写下来,对你有什么价值?这会影响你如何安排时间与精力的运用吗?

(10)如果你每天检讨一遍这样的书面信念,是否会影响你在这一天中所做的事?

如果你已经有这样一篇书面信念,在你还没有计划未来一天怎么过以前,现在就拿出来检讨,反省你内心觉得最重要的事。如果现在还没有把你的信念写下来,请花一点时间查看内在的“软盘”,想想看你生命中最重要的究竟是什么。

有了这样一个清单后,在未来的生活道路上,你就可以掌握什么事是你必须去做的,什么事会浪费你的精力。在解答了上面清单中的问题后,你就会明白,生活其实就是各种角色的串连,这里所说的角色当然不是虚假或演戏的意思,而是指我们选择去担当什么。我们可能在工作、家庭、社区等各方面扮演很重要的角色,这些角色反映出我们在处理责任、人际关系以及贡献心力时能否站在最关键的位置上。

如果你对各个角色间的关系有清楚的认识,生活自然能维持秩序与均衡。而清楚的信念可自然衍生各个角色的定位。要在不同角色间取得均衡,并不是指花在每个角色的时间要均等,而是指要从这些不同的角色中抓住最关键的、最需要你下决心去完成的事情去做,只要掌握了办事情要抓关键这一原则,你的人生肯定会与众不同。

愚者眉毛胡子一把抓,智者善于制订计划,能够把握大关键。人生千万不要靠运气过生活,一定要靠目标和计划,要主次分明,这是智者成功的必备条件,也是每一个成功者不断在做的事情。这就是南怀瑾先生所说的——处理大关键,把握大关键。

国学话谋略:

也许你有十个、二十个目标,也许只有一个。先不要去管这些目标有没有可能实现,而是全部把它们写下来;先不要设定期限,而是从全部目标中选出二到三个最重要、最想在今年达成的目标,再选出其中一个最重要的为核心目标。

依你的规格做事

有这么一个故事:两个老朋友在公园里散步,一个是州长,一个是亿万富翁。州长向老朋友抱怨说他被政务搅得心烦意乱,经常失眠,并慨叹当初要是他当作家的理想不被生活改变,该有多好。而亿万富翁则向老朋友诉说金钱使他失去了自由,并对当年一个人坐在海边看潮涨潮落、晚霞翻飞的惬意念念不忘。这时他们看到大哲学家罗尔带着孙女在草地上放风筝的愉快场景,异口同声道:“他们真幸福!”于是,州长和亿万富翁走上前求教罗尔:“幸福是如何获得的?”罗尔看了看他们说:“做你喜欢做的事!”说完,又放起了他的风筝。

美国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你可以把一匹马领到河边,却不能让它喝水。”学习也是如此,老师的作用只不过是把你领到一桌丰盛的宴席前,告诉你这道菜营养丰富,如何去吃,吃与不吃,吃多吃少,最终还要看学生的爱好与喜欢程度了。有一次记者问爱因斯坦“你的成功是否是因为你的天赋”时,爱因斯坦风趣地说:“有天赋的人很多,而成功与否关键看你对从事的事业的热爱与勤奋。”热爱者,喜欢的另一种表达而已。

喜欢,也是幸福的源泉。

南怀瑾说:什么叫人格?人有个规格,你做个什么样的人,你就要依那个规格去做。任何人都有个标准,如果没有一个风范,没有风格,这个人就完啦。

自由和独立一直是南怀瑾的个人风格。

他这一生,总是刻意与台湾的政治势力保持距离,甚至放弃与此有关的工作机会。因为他认为,这样一来,“从此变成御用文人,学术自由没有了,还不如躲着他们比较好”。

尽管学佛信佛,并且深谙佛法义理,但他并不进入佛门。这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不愿意受佛教里清规戒律的约束。他说:“纯粹的宗教,那种拘束是令人不好受的。”大家知道,佛门的清规戒律是非常严厉的,男人出家要遵守二百五十条戒律,女人出家更严厉,光戒律就有三百七十条;这种佛门戒律,大乘佛教同小乘佛教还有所不同,一般说来,“不杀”、“不盗”、“不**”等是最基本的,还有二三百个“不”字,来规范出家人的言行。南怀瑾自己不能接受这些清规戒律,他也不赞同学佛非要守这些清规戒律;一生与众不同的经历,养成了他豪放不羁的性格,他不入佛门,给自己保留了一片自由的天地。

20世纪八十年代,南怀瑾曾经应邀旅居美国。到了美国,他与邀请方多次商谈后,表示只能保持弹性合作,不作长期计划。这也是他的一贯原则,不希望给自己太多局限,也不希望给别人造成不便。到美国后的第二年,他在华盛顿成立了“东西学院”。他的课程受到广泛欢迎,但他不愿长期在美国生活。所以,三年后他就迁居香港。这就是保持“弹性”的好处,能够按自己意愿选择生活。

无论“人格”、“规格”,还是“个人风格”,南怀瑾先生在这里是指“个性”,是一个人与众不同的特性。他提倡人要保持个性,做自己想做的事,他自己本身就是一个个性十足的人。当然,要在这个社会中立足,适应现实是需要的,但如果过于随波逐流,个性就会被磨灭掉。到那时,人就很容易迷失自我。

据不完全统计,上班族中有将近20%的人不喜欢自己目前的工作。很多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的人都曾下决心“将来要做自己想做的事”或是“在剩余的人生中一定要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他们的决心在冷酷的现实面前显得很无力,他们还是习惯性地一次次选择了“自己能做的事”,而非“自己想做的事”。不是做自己想做的工作,离职和转职成了家常便饭的话,这是很难在职业上有所成就的。

当你要做无法有收益的工作时,我们劝你——变换选择,去做你最喜欢做的事。

每天有许多事可做,但有一条原则不能变,那就是一定要做你最喜欢做的事。很多人在寻找工作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或是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

有一位机械师不喜欢自己的工作想转行,却迟迟下不了决心,因为他已经学了二十几年的机械,如果突然换一份其他工作,会感到很不适应,尽管不喜欢,却无法抛开积累了二十多年的机械专业知识。

他想改变,但又抛不开过去的包袱,自然无法突破。

这是个矛盾,既然知道自己再继续做下去也不会有兴趣,就应该果断地做出决定:转行!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毕竟是令人兴奋的,也更容易激发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最终取得卓越成就。

每个人都必须当机立断,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知道自己已经走错方向时,就要及时地掉转头,朝正确的方向走,这样才会达到理想的目的地。如果明知错了还要继续走,最终会一事无成。

要改变自己目前的状况,要让自己更有自信,要让自己做事更有成效,我们就必须做出更好的决定,采取更好的行动。

很多年前,一位名人讲过一句话:“你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会有所成就。”

做你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其实是很困难的。大多数的人,多半都在做他们讨厌的工作,却又必须逼自己把讨厌的事情做到最好。

他们经常会失去动力,遇到事业的瓶颈,但他们没有办法突破。他们不断地征求别人的意见,却还是照着一般的生活方式进行,凡事没有进展,原地踏步。这些当然不是他们想要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当中却很少有人试着去改变自己的状况。其实,要找出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只需要把自己认为理想和完美的工作条件列出来就行。

赚钱和成功是两回事,赚钱是要做一个趋势,最好是最大的趋势;而成功是要做你喜欢的做的事。

人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你想到的事情都能做得到。也就是心想事成。

很多人往往会涉足他们实际上并不喜欢的企业或机构。如果他们对自己从事的事业充满矛盾、缺乏热情、或毫不关心,那么他们怎么可能取得骄人的业绩?他们怎么可能获得辉煌的成就?

如果你无法对所从事的事业投入浓厚的热情,那么,我们劝你,去找个你真正喜欢的工作干吧。关闭你生命中的一扇门,然后打开另外一扇门!要么爱上你现在的工作,要么就去找其他工作。令你成功的不是你的第一份职业,而是你的最后一份职业。让你取得成就的不是你的第一份工作,而是你的最后一份工作。

所以曾国藩说,“世界上没有庸才,只有放错了岗位的人才。”

一个人在某个领域专业度的形成,要靠他在这个领域长期积累经验,并且不断吸收新的知识与信息。意即一个人必须在同一个领域工作很长时间才可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频繁地换工作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

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首先这个领域你要有兴趣。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人通常都会感到愉快、精力充沛,就算必须通宵达旦工作、取消休假日加班,他也不会抱怨。而且在符合兴趣的工作领域中,人对学习新知识、接触新同事也不会感到害怕。总之,在这样一个领域中,带着积极的工作态度、渴望吸收新知识的好心态,工作效率会很高,收获也会很多。

不当金钱的奴隶,在热爱的工作中挖掘自己的潜力并找到成就感,如果这种人不能成为专家,那还有谁能呢?一个人要想在自己的工作中获得成功,还必须学会积极主动。积极主动的人通常目标很明确,能以愉快的心情面对工作。他们不迷恋丰厚年薪和高阶职位,但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到了一个年龄阶段后年薪和职位都比大部分人高,这是他们工作比任何人都努力的结果。

人生苦短,来去匆匆,我们要想在短暂的生命之旅中有意义地存活,就必须淡泊名利,忘却世俗,脚踏实地地去做你喜欢做的事,为喜欢而活着。

你可能贫穷也可能富有,你可能平凡也可能伟大,你可能失败也可能成功,而所有这些都不是幸福的真正源泉。换句话说,不管你是腰缠万贯还是勉强糊口,不管你是达官显贵还是一介草民,只要你找准了自己的位置,只要你所做的是你所喜欢的,你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你就会体悟到其中的乐趣,从而不仅会使你走向成功,还会使你获得幸福。

国学话谋略:

记住一个真理:一个人找再多的钱都不可能持续的快乐,一个人拥有再多的财富都不可能永远的幸福,要想持续的快乐幸福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做你喜欢的事,做你想做的人,也就是做你理想中的人物。

忠诚敦厚,人之根基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一年之中的端午节又到了,在这悠扬的童谣里,令人思绪纷飞,听着那首不知流传了多少年的《粽子歌》:“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又让人想起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屈原那“登昆仑兮四望,心飞扬兮浩**”的豪情和“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壮志.

“一身洁白,半世熬煎。”南怀瑾说,这不正是屈原一生的写照吗?

“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当今又有谁会去聆听伟大屈原心灵的跳动?一生为国、九死未悔的屈原又经历了什么,让他终以身殉志?当他以《天问》向神灵质问“这个世界到底有没有是非”时,事实给了他回答。

从古至今,“忠诚”一直都是许多文人墨客称颂的话题。《荀子·尧问》:“忠诚盛於内,贲於外,形於四海。”汉·荀悦《汉纪·文帝纪下》:“周勃质朴忠诚,高祖以为安刘氏者必勃也。”唐柳宗元《吊屈原文》:“忠诚之既内激兮,抑衔忍而不长。”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史书占毕四》:“汉末诸葛氏分处三国,并著忠诚。”朱德《悼罗荣桓同志》诗:“起义鄂南即治军,忠诚革命贯平生。”

在人类所有的美德中,忠诚是最重要的一种美德。所有的宗教教义都要求其信徒必须是忠诚的。上帝要求他的子民只能信仰他,而不能信仰别的神明,绝对不能背叛他。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统帅都要求他的士兵必须忠诚。拿破仑说: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他还说:不忠诚于统帅的士兵没有资格当士兵。

《战国策》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楚国人,拥有两名妻妾,长得非常美丽。有个年轻人,看中这两名妻妾,便先从年龄大的那位下手。没想到那位年长的张口就斥骂他:

“你这个禽兽不如的小人,快滚远点。”

年轻人只好识趣地走开。求欢不得,他便转移目标,向另一位小妾频送秋波,表示爱意,两人很快便在一起了。

过了没多久,这个拥有两个妻妾的楚人死了。有位客人对那位年轻人说:“人家的丈夫死了,你打算要哪个为妻呢?是娶年龄大的,还是要年龄小的?”

年轻人说:“我要娶那个年龄大的。”

客人说:“年龄大的骂过你,年轻的顺从你,你为什么还要娶那个大的呢?”

年轻人说:“当她还是别人妻妾时,就想让她顺从我。现在要做我的妻子,就愿她替我去骂别人。”

忠诚于人,才会对人有信用。这位年轻人之所以不愿意娶那个年轻的妾,正因为她是不忠的女人,也是不讲信用的人。信任忠诚的人,信任那些经过长期考验、值得依赖的人,而不是轻信那些势利小人,才能避免祸害,万事亨通。

魏文侯派乐羊攻打中山国,当时就有人劝说:

“乐羊的儿子乐舒,在中山国做大官,怎么能让他去担任大将?”

魏文侯经过了解后,还是决定派乐羊去。乐羊到中山国后,驻兵三月未攻,因为当时中山国国君让乐舒去找乐羊,让他延缓进城。消息传到魏国,大臣怨声鼎沸,而魏文侯却对乐羊坚信不疑。

乐羊不攻城,其实有他自己的道理:“我要让中山国的百姓看到他们的国君是怎样地不讲信用。”后来,中山国国君为了胁迫乐羊,把他儿子煮成了肉羹,差人送给乐羊。乐羊坐在军帐中端着肉羹吃了起来,一杯吃尽,然后下令攻城。中山国国君由于失去了百姓的信任,所以一战即败,魏军迅速地占领了中山国。

乐羊凯旋时,魏文侯亲自出城迎接,大摆宴席为他庆功。宴席上赐给他两箱礼物。乐羊回家打开箱子一看,箱子里全是大臣们弹劾他的奏章。

第二天,乐羊去谢恩,魏文侯说:“我知道,只有你能担当这一重任,才用你不疑。”

魏文侯如此信任乐羊,是因为他对乐羊有充分的了解。

下面所讲的故事,则说明信任那些自己不了解的势利小人,将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祸害。

汉武帝时代有位大臣汲黯,是个威武不能屈的忠义之臣。在他位居高官时,许多人到他家里拜访,把门槛都踏破了,常常高朋满座。

一次,汲黯由于直言上谏,惹怒了汉武帝,被免去了官职。过去的那些朋友一个也不来了,家门前可以设网捕鸟,不仅如此,这些朋友还在背后肆意攻击他,把他过去作为知己话说出的言语,广为传播,败坏他的名声。

后来,汲黯官复原职,一些中断来往的昔日“朋友”又想来拜会他,他愤然拒绝了。他已尝到了信任这种势利小人的苦头,不想重蹈覆辙。

当今社会,忠诚还会被很多人提及,那都是因为有了很多的不忠。虽然我们都在渴望并要求忠诚,但有几个人能真正的做到,重视并约束,不管是朋友,还是两性之间,要求对方忠诚的态度总是强烈的,可在自己身上却未必,当**来临的时候,忠诚?我们对自己,往往是淡漠的。人对自己,总是比对别人善良些。可是,不忠以后呢?良心的谴责又随之而来了,当然是指还有点良心的人,于是,我们开始找借口,说给他人听,也说给自己听。告诉自己,仅此一次,再也不能有下次了,我会好好对待他人的,因为我有愧于他。这只是我们这样一相情愿的补偿,而不去想别人是否愿意接受。归根结底,如果可以的话,别人想要的还是忠诚,而非补偿。

为什么忠诚在当今社会显得如此重要?

第一,忠诚已经成为人才的第一竞争力。人才越来越市场化,人才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技能竞争,转向了品德与技能两方面的竞争。而在所有品德中,忠诚排在第一位。过去,包括企业在内的各种组织寻找人才时,大多数首先看重的是文凭和工作经验,这两方面过得去,基本上就录用了。至于品德方面,不反党反社会主义就行了。可是现在不同了,包括世界五百强在内的众多优秀企业选拔人才时,所关注的范围已经扩大了许多,他们已经把忠诚排在第一位。很多企业会通过各种形式测试应聘者的忠诚度,如果被认定是忠诚度不足的人,哪怕你拥有一百个博士学位,拥有一千项成功案例,都可能不会被聘用。因为招聘考官们很清楚,一个缺乏忠诚的人,不可能为企业所用;而且,这样的“能干人”一旦背叛企业,企业遭受的损失可能无法估量。忠诚,已经成为职业场上的第一竞争力。

第二忠诚已经成为一种立身之本,成为求生存求发展的重要能力。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即使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他也会和各种团队、组织和人员发生往来,在这个过程中,忠诚是最基本的能力,如果你缺乏忠诚,组织不会聘用你,团队不会让你加盟,搭档不愿意与你共事,朋友不愿意与你往来,亲人不愿给你信任,你最终将被这个社会抛弃。

第三,忠诚能力是其他所有能力的统帅。一个人如果缺乏了忠诚,其他所有能力,诸如计划能力、组织能力、控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都将失去用武之地。计划能力、组织能力等形成的能力组合称为“技能仓库”,忠诚则为“技能运输通道”,“技能仓库”中的技能,只有通过“技能运输通道”,才能到达“价值仓库”。

第四,忠诚是获取回报的前提。企业首先不会给你什么,但你必须首先给企业以忠诚;如果你给了企业绝对忠诚,企业就会给你物质和精神回报。忠诚和回报是有先后顺序的,忠诚是回报的前提。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年轻人在求职的时候,首先强调的就是回报,这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最终导致他们无法获取理想的回报。

人生最憎恶的就是背叛,所以人们就愈加珍惜忠诚。忠诚是对自己所坚守的信念的忠实和虔诚。忠诚是对一个人的最深度的评价。恋人对于爱情,需要忠诚;朋友对于友谊,需要忠诚;员工对于企业,需要忠诚;甚至自己对自己也需要忠诚。

忠诚是一种责任。忠诚是一种义务。忠诚是一种操守。忠诚还是一种品格。

任何人都有责任去信守和维护忠诚,这是对自己所爱的人和所坚持的信念最大的保护。丧失忠诚,就是对责任最大的伤害,也是对自己品行和操守最大的亵渎。

为坚守忠诚所付出的代价,得到的是荣誉。

为丧失忠诚所付出的代价,得到的是耻辱。

而**--无论什么样的**--既是忠诚最大的陷阱,也是对忠诚最大的考验。面对**,有多少人禁不住考验而丧失忠诚,昧着良知出卖了一切。其实,当他在出卖一切的时候,也出卖了自己。

国学话谋略:

每个人,都希望成就事业,展现人生价值,特别是优秀的人才。但并不是所有的优秀人才都能够成就优秀的事业。“危难见真情、日久见人心”,在某些时候,摒弃忠诚、搬弄小智能够得到暂时的利益,但是,从长远的角度出发恐怕就会得不偿失。

闲适是一种心情

看看陶渊明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有时候淡泊就是在面对不能实现自己梦想时仍然做出积极选择,用自己的韧性与耐心继续完善自我。在情况恶劣时,不作出消极的决定,也不在一时情绪低落时,做出对今后命运的选择。歌德说:“生活本身就是一条河流,它需要激流,但更多的时候,它得平静向前。”

我们每个人都要吃饭喝水,都有七情六欲,但我们不能被这些东西所惑,人得势时,恭维吹捧,鲜花簇拥,掌声雷动是正常的,但这一切却是短暂的。时间会把人举起,也会把他狠狠地摔下。所以,我们所说的淡泊既不是让你过“苦行僧”的生活,也不是让你像飞蛾一样自杀式地冲动,而是生活的基调定位于淡泊。从容地面对生活,凡事想得开、胸怀坦**,真心领受生活的每一份赐予,包括辛劳、痛苦和灾祸。这样,得意之时不乏一颗平常心,一旦地位没了,甚至门可罗雀时,亦不觉得失落。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人生如梦恍惚间,何必束缚在尘世!

南怀瑾告诉我们,对于生活,最重要的就是有一颗淡泊的心。悲伤面前不自馁,因为快乐就在悲伤之后,不要让眼泪模糊了你的双眼;快乐的时候不忘形,也许悲伤已经在准备到来。生活中烦琐的事情总会吵扰得我们烦躁恼火,甚至麻木我们的神经。当你每天照镜子发现自己的脸又长小褐斑了、眼袋好像是深了、眼角的皱纹好像密了,于是你就对自己说“唉,老了”。就是这简单的三个字,你的自信就会被自卑杀下去一点,而你的生活也会失色一点。

围棋大师吴清源,可谓一生荣辱,大起大落,他很小的时候就喜欢下棋,但他的家里十分贫苦。他的舅舅劝他另学一技之长,但他不干。于是舅舅问他:“下棋能当饭吃吗?”

他回答说:“能。”

吴清源十多岁时就在段祺瑞府下棋,并得到每月八块大洋的月供以养家糊口。14岁漂渡东瀛。世事沉浮,一个孤身在日本的14岁孩子却以一己之力,顶着四面八方的责难,在十次十番棋赛中,迎战全日本最顶尖的七位超级棋士,被誉为“昭和棋圣”。从1939年到1956年间,他凭擂手君临天下,全日本几十年无人与之比肩。这可以说是棋界空前绝后的“吴清源时代”。

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两人为狐所媚,以致饿倒在深山老林,奄奄待毙。后被一猎人救起。两人恨狐,请猎人入山捕杀之。

猎人说,鱼吞钧,贪饵故也;猩猩刺血,嗜酒故也。你们两人宜自恨.奈何恨于狐?

猎人的话很简单:为狐所媚,不怨别人怨自己,怨自己心不正。心不正,狐媚缠身;心正,百毒不侵。这两人险些付出生命的代价,却仍然悟不出、看不透,堪称糊涂。

俗话说:“病看透才能治好,事看透才能办好,人生只有心静才能活好。”一个人如果想不被金钱、美色所迷惑,就要以一颗恬淡平和的心去生活。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两只狼在交战,一只代表贪婪、怨恨、无止境的欲望;另一只则代表平和、宁静、慷慨和真理,我们只有以一颗平和真朴的心才能做到不图名、不贪利,自由自在地活着。

明代洪应明的诗中说:“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名在乾坤。”淡泊是一种生活态度,而不是无所事事的“混世哲学”。淡泊的真正目的是为了坚持自己心中的是与非,心灵的宁静和人生的乐趣。就像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但你也可以冷静分析自己把握自己的人生状态,平淡的价值是历经或目睹了人生坎坷之后,才知其可贵的智者生存态度。

岳飞说生活是“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气魄,白居易说生活是“待到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闲适;陶渊明说生活是“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的清淡。用南怀瑾的话说,现代人的生活是一场战争。

岳飞说生活是“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气魄,白居易说生活是“待到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的闲适;陶渊明说生活是“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的清淡。用南怀瑾的话说,现代人的生活是一场战争。

烽烟滚滚,金戈铁马,狂风坚劲,黄沙漫道的战场就是岳飞的生活。岳飞是一个生活在战场的将军,所以在兵戎相见的沙场他创下了不败的神话,可以说他是胜利者。但战争却被政治左右,当朝廷的政权被奸臣把持时,岳飞在沙场上的仗也打得艰苦卓绝,壮烈万分,十二道金牌一面面地催,直到风波亭里的悲歌响起,为民族而战的他成为民族英雄。

白居易是伟大的诗人,其诗闲适,但他的生活却并非如此。他一生在仕途奔波,官场险恶,沉沉浮浮,几经波澜。而像他那样城府不深的文人生于其中,就如履薄冰。为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为防奸人暗处,还要为民请命,力谏勤王。他费了大半生的心血,且战且退,且退且战,那是为了抱负而战。

归隐园林的陶渊明以淡泊著称,他虽然远离了官场之争,却进入了另外一个战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样样都在别人家。所以他拿起了锄头辛苦劳作,并准备了弓箭抵御山上的豺狼虎豹,但他却始终守着自己的田园,他那是为气节而战。

可见,无论你是隐士、高官、将军,还是文人,你都别无选择地要走人生活的战场。陶渊明为气节而战时,找到了自己的田园生活;白居易为抱负而战时,找到了自己的闲适生活;岳飞在为民族而战的沙场上,找到了气魄凌云的生活……

南怀瑾最后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场战争,每个人都要加入,不管胜负如何,他都有自己的得失。因为你可以说生活属于“怒发冲冠”、“白首为功名”的爱国将领,属于“功盖三分国”的丞相,属于才华出众的文人……但生活更多是显示它的平凡。物我两忘的平凡,才是人生的真谛。

陶渊明的诗句里有着优雅的自然风光以及他对恬静自由生活的喜爱和远离污浊社会的人生境界。而他也是用了大半生的时间爬到了人生这座高峰的顶点,一路看过了山间风光,感受到了山顶的高旷后才认识到人生的淡泊。于是他悠然地走下山,在山脚搭起了自己的茅草屋。

记住这句话:“在得意时享受人生,在失意时享受生活。”如果你想了解生活,感悟生命,那么你就会努力地向上爬并关注攀登时整个过程的感受,用心欣赏那一路的景色,品尝攀登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如果你站在人生的山脚下,道听途说地想象山路的崎岖艰难,或者观察其他登山者肤浅的经验,你会发现这一切都是真实,就算那是别人的真实,那也不一定会是你攀登时的感受。对于人生这座山峰,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事必躬行。只要你看着山峰的高度努力攀登,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你会发现山路上的花草都在对你微笑。

生活是伟大的,但它的本性却是平凡淡泊。如果一个人没有理想、原则、气节,那他将被兽化;人生如果没有追求只有享乐,那他与吃饱就睡的猪无异。在攀登人生山峰的过程中,我们没有办法回避现实中的碰撞,灵魂也难免会受到伤害。但世事沧桑,牛活用苦难淬炼你的时候也滋养着你,让你在尽阅世事后堆积着自我的新生。

生活永远是丰富多彩的,只要你在攀登人生山峰的路上耐心地等待,仔细地观察,在外追求力所能及的事,在内开辟多元化的心灵空间,你会发现在闹市中挑到一件自己喜爱饰物的欣喜。一句礼貌的问候,一句关心的话语,都是伟大中与平凡中清新与美好的淡泊生活。这就是生活的真面目,它在淡泊中永远丰富多彩,真实而平凡,而一个淡泊的人,可以在生活的战争中多一分和谐,多一分宽松,多一分美好!

国学话谋略:

淡泊是远离名利,远离喧嚣的超然,是遭受挫折时仍有与花相悦的从容,是人格的一种升华与洗练,是人生的一种坦然,是对生命的一种珍惜!

读书也可以“不知老之将至”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的情有独钟。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读史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和《果壳中的宇宙》,畅游在粒子、生命和星体的处境中,感受智慧的光泽,犹如攀登高山一样,瞬间眼前呈现出仿佛九叠画屏般的开阔视野。于是,便像李白在诗中所写到的“庐山秀出南斗旁,屏风九叠云锦张,影落明湖青黛光”。

对于坎坷曲折的人生道路而言,读书便是最佳的润滑剂。面对苦难,我们苦闷、彷徨、悲伤、绝望,甚至我们低下了曾经高贵骄傲的头。然而我们可否想到过书籍可以给予我们希望和勇气,将慰藉缓缓注入我们干枯的心田,使黑暗的天空再现光芒?读罗曼?罗兰创作、傅雷先生翻译的《名人传》,让我们从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更让我们明白:唯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罗曼谛克式幻想的苦难;唯有克服苦难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当起命运的磨难。读海伦?凯勒一个个真实而感人肺腑的故事,感受遭受不济命运的人所具备的自强不息和从容豁达,从而让我们在并非一帆风顺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勇,做命运真正的主宰者。在书籍的带领下,我们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而我们的心灵也将渐渐充实成熟。

读书能够**涤浮躁的尘埃污秽,过滤出一股沁人心脾的灵新之气,甚至还可以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娴静氛围。读陶渊明的《饮酒》诗,体会“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那种置身闹市却人静如深潭的境界,感悟作者高深、清高背后所具有的定力和毅力;读世界经典名著《巴黎圣母院》,让我们看到如此丑陋的卡西莫多却能够拥有善良美丽的心灵、淳朴真诚的品质、平静从容的气质和不卑不亢的风度,他的内心在时间的见证下折射出耀人的光彩,使我们在寻觅美的真谛的同时去追求心灵的高尚与纯洁。读王蒙的《宽容的哲学》、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以及古人流传于世的名言警句,这些都能使我们拥有诚实舍弃虚伪,拥有充实舍弃空虚,拥有踏实舍弃浮躁,平静而坦然地度过每一个晨曦每一个黄昏。

南怀瑾说: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个文字很简单,我们一看就懂了。如果以现在的观念来说,就是孔子告诉学生或朋友们,我并不是生来的天才,是爱好传统,靠勤敏而求得的学问。……孔子在这里这样说,表示他的成就,都从力学而来。这是他谦虚的话,也是他老实的话。任何天才,不加上力学是没有用的,有很多人很聪明,但聪明的人往往不大肯力学,做学问不踏实,不能“敏以求之”,因此学问都是虚的。所以孔子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做学问、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要“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不求就不行。

南怀瑾一生受过的学校教育并不多,他六岁开蒙,上私塾,读四书五经。只在县小学插班读了最后一个年级的课。用他自己后来的话说,他一辈子连个小学文凭都没有拿到,勉强算是小学肄业。但是,他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并不是因为他生来就是天才,而是他勤学、力学的结果。用他的话说,就是“勤劳而精进”、“不力学没有用”。

南怀瑾早年的第一次闭关,就是他勤学、力学的一次经历。

二十五岁时,他来到峨眉山的大坪寺闭关。在以后的三年中,他独处幽室,与外界断绝了一切联系,埋头阅读《大藏经》。

《大藏经》是汉文佛教经典的总称,也叫《藏经》、《一切经》,内容分经、律、论,包括了印度和中国的佛教著述。此书从南北朝时开始编辑,至唐代已有一千零七十六部,五千零四十八卷,以后各代有新译经和著述入藏。面对这部鸿篇巨制,一般人只能望书兴叹,没有几个人能读完,甚至一些颇有名气的法师也没有读过《大藏经》。而南怀瑾在峨眉山闭关时,则把整部《大藏经》从头到尾读了一遍。如果他没有超人的勤奋与耐力,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当然,这次的勤学、力学经历也为他日后被奉为“禅宗大师”奠定了基础。

不光是研读《大藏经》,南怀瑾一生勤奋,极爱读书,仅私人藏书就达27万册。其藏书之富、读书之多,世人难以企及。所藏之书,上起先秦,下至民国,经史子集、诗词曲赋、佛道经典、名人传记、世界经济、外国史地、哲学论著、各国政论、中西医药、当代科技,甚至中外美术、音乐、武侠小说……可谓包罗万象,堪称收藏宏富的图书馆。

南怀瑾出名之后,台湾的中国文化大学与辅仁大学都邀请他去给本校的学生授课,主要是讲哲学和禅宗。这两所大学都是私立大学,规模和名气都相当大。南怀瑾没能到公立大学上课,是因为他没有学历资格。他这一生,没得过一张文凭,连小学的文凭也没有。当时的台湾还是沿袭国民党在大陆时的老办法,公立大学的教授都由“教育部”任命,不管你学问多大,就算你自学成才,没有学历资格,“教育部”也不会任命你当教授。

后来,南怀瑾的名气越来越大,教课很受学生的欢迎,“教育部”想给他特批一个教授资格。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教育部长”几次派人登门并告知,只要在一张表格上签名盖章,就可以颁发给他教授资格证书。但南怀瑾就是不签名、不盖章。他对来人说:“麻烦你跑了好几趟,真对不起部长和你。并非我不识抬举,不通人情,无奈我从来不想取得什么资格,事实上我不想把我这些不成文的著作拿去请人审查,我当然不能在申请袁上签名盖章。”这就是南怀瑾,别人拉关系、走门路都求之不得的东西白送给他,他都不要。

所谓“所有的学问,都是死人的古董”,是指如果只注重学问或学习的外在形式,不重视其深层内涵,则这样的学习或学问是死的,是没有生命力的,只能如死人或古董一样,更不要说只能作为学问及学习经历的标志的那一纸文凭或学位了。南怀瑾先生这句意味深长的话启发我们:人的一生,是不断学习的一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要只注重学习的形式和文字的表述,形式和文字只不过是一种工具而已,重要的是靠心去理解。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有所成——掌握所学知识的实质。

此外,知识、经验、道理等,都有其适用的限度,尤其在心灵领域,许多方面非“逻辑”所能通达,而需要空灵的状态,需要大胆的否定,需要非常的勇气和智慧,不是靠既有的文字、旧有的学问或他人的经验、平常的道理所能解决的,需要突破旧有的框架才有可能达成。这就是所谓的“精神探险”。

学习或做学问离不开读书,但如何有效地读又是一门学问。读书无非加减法。初学用加,书越读越厚,知识越累越多,头脑中的垃圾也“水涨船高”;深学后,有了自己的想法,对他人的思想、经验、心得进行反省和感悟,去粗取精,弃知求智,书是渐读渐薄,最后可能就是“无字天书”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南怀瑾先生年轻时,为求得真知,不知遍访了多少高僧,吃了多少苦,加上他天资聪慧,勤思考,才有了今天这样令人瞩目的成就,如若他迷信课本、文凭以及纸面上的学问,还有那么多文章面世吗?所以读书不是目的,学习如何思考,深刻把握书中的内涵及智慧,有效地指导自己的人生,才是真正的目的。

南怀瑾说:子日:“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说我是一个为了发愤求学问,常常穷得没饭吃,连自己肚子饿了,都无所感觉,而忘了人是必须吃饭的那种人;当学问上有所获益,就快乐得忘记了忧愁,根本忽略了衰老的威胁。孔子这种为学的精神,也是我们要效法的地方。孔子的人生修养,是永远年轻的,所以他的学问道德,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永远是进步的,随时有新的境界。

尽管南怀瑾认为“做人是第一大学问”,主张从生活中学习,但是作为一个人文学者兼授课者,他主要的学习方式还是读书。他一生读书无数,可谓“生命不止,读书不已”,真正是将“终身学习”进行到底,乃至忘我兼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南怀瑾十六七岁的时候,在私塾先生的指导下,广泛阅读和背诵儒家的经典著作和古代的诗词歌赋,在这段时间里,他自己还读了“正书”之外的许多杂书,如《三国演义》、《红楼梦》等古典小说。

在杭州浙江国术馆学武的时候,他除了学习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利用课余时间,在“闲地庵”借阅大量的书,阅读面也更宽了,除了古书外,也读有关现代知识的书。

在峨眉山闭关时期,他遍读了几千卷的《大藏经》。也是在这个时候,他曾在一个朋友家里住过一段时间。这个朋友家有一个很大的书房,藏有《永乐大典》、《四部备要》等古代典籍,南怀瑾整天把自己埋在书堆里,把朋友家的书读了个遍。

在台湾各大学讲学时期,由于工作需要,更是离不开读书。南怀瑾讲课,通常是嬉笑怒骂,海阔天空,但这绝不意味着他是毫无条理地胡侃一通。恰恰相反,他讲课很有条理,逻辑性很强。实际上,他每次上课前都要作充分的准备,阅读大量的图书及资料。由于他搬了好几次家,当时的住处是临时性的,地方又不大,很多书没有带在身边。有时候,手头没有他所需的图书,他就叫人到书店去买,或者给台北的一位学生发传真,请他查到了马上传真发过来。这样的阅读量,使他讲课时旁征博引,深受学生的欢迎。

晚年成名后,他依然读书不倦。虽然他的个人藏书多迭27万册之多,却常常苦于身边没有书读,而叫学生到书店去买书,或者从报纸杂志上复印文章。他读书常常在深夜,通常一个晚上即可看完几本书。

“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知识是人类通向进步、文明和发展的唯一途径。书是前人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它是我们获取知识的源泉,我们要让自己变得聪明起来,必须多读书,读好书。

国学话谋略:

俗话说:“第一印象最重要。”从你留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中,就可以让别人看出你是什么样的人。所以多读书可以让人感觉你知书答礼,颇有风度。

多读书,可以让你多增加一些课外知识。培根先生说过:“知识就是力量。”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可以激励着你不断地前进,不断地成长。

展开全部内容
友情链接